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在这草木日渐丰盈的三月,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二期)中学文科组
齐聚于江南文化名城张家港,
共享一场学术盛宴。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是我省最高规格的人才培养工程,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江苏行动,也是当前构建高质量教育人才体系的要求和推动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培养对象们满怀着对教育的热忱,投身于“苏教名家”培养工程2025年首次研修。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协办。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杨九俊与北京师范大学博导郭华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博导金生鈜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为学员们做“主张表达与考核汇报”的讲座报告。活动由“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中学文科组学术秘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彦明博士主持。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二期中学文科组全体学员参加本次研修活动。学员对照“六个一”的培养目标要求,逐一汇报了自己的主要成果。导师组对学员成果逐项点评,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导师们重点指出,教学主张是教育理念的精髓,学员们要千锤百炼,要体现学理性、可行性、独创性和前瞻性。
沈海泯:历史车轮驶入迅疾变幻的AI时代,生存方式的改变影响美育诸多功能的发挥时,新时代下美育何为?三年探索实践,我以数字赋能突破时空限制,以科艺融合助力思维进阶,以美育创新的整体实施进行文化传承与时代转换,重构审美的校园生活。我和团队成员在数字技术与传统美育的碰撞与融合中,以美的场域传递育人理念,以美的课堂传承美育精神,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在科艺交汇的“奇迹之地”上进发的创新与变革,深埋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赋予了师生们正确对待过程与结果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寻找人生前行的意义和快乐,尝试从有限的校园面积走向无限的育人空间。
周丽萍:传统英语教学常局限于工具价值,导致学生思维与情感缺失。为此,基于情感心理学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生命哲学观点等,主张“图景式”英语体验教学,即以学习者体验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图景”的还原、切换、升格和创造,激发文字生命力,以当下现场为感知点,联结学生的过去经历和知识积累,经由内化感悟,形成自主建构和自我创造,在人文情感和理性辨析的交织中,产生指向未来的憧憬。“图景式”英语具有亲历性、综合性、生成性、生命性等特性。分为前置式体验、浸润式体验、迁移式体验三大环节,依托若干图景构建策略,深化跨文化交流,促进语言、思维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指向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层实现,指向个体生命成长。
张颖震:结合国家美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与形成终身审美素养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情感与品格、研美的能力与习惯、创美的知识与行为,逐步实现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学主张以“从‘生活美学’走向‘美学生活’”的美育理念为引领,创设“浸美(学)-研美(做)-创美(创)”的实践路径,挖掘“美术+”的跨学科学习资源,构建“一核、多维、五美统筹”美育实践课程体系。坚持国家课程主阵地,美术学科为核心,发挥美育主导作用,进行“生活美学”跨学科课程内容的重构,充分利用项目化课程和创新性课程,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美学”美育实践课程体系。
欧阳林:以成果奖申报稿《学思融通:高中语文思维教育20年探索实践》向各位导师做汇报展示。导师们对文稿进行了重点指导,如何在标题中更好地突显出成果内容,因为“学思”本是一体,不能体现研究特色。文本标题要体现具体的做法,因为“批判性思维”已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不能再用,要有发展。经导师们反复论证,建议改为《理性的力量:高中语文思维教育探索实践》。杨会长对文本中部分内容又给出了修改意见。郭华教授建议最后评估汇报时,要有一个灵魂贯穿六个一,六个一是教育教学主张的外化,围绕主张展开,变成有思想的行动,是主张的发布会。这些建议进一步提升了我的认知,深化了我的思考。
成洁:思政课“深学立人”主张认为,教师坚持学生主体,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和行为选择,促使其真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主张的内涵包括:深层认知——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基于理解的学习;深邃思考——在驱动性问题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深刻表达——运用专业的学科语言,勾勒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深入践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参与中实现知行合一。这一主张的提出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有利于焕发思政课学科魅力,孕育学生核心素养。
文云全:在研修活动里,聆听导师们的指导,犹如在迷茫中找到了灯塔。他们精准地剖析问题,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精心准备的汇报,虽忐忑不安,却也得到了导师们的肯定与鼓励;团队成员们相互帮扶,共同探讨,这份深厚的情谊让我倍感温暖。我们所取得的“六个一”成果,既展现了我们的努力与付出,也让我意识到自身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教学理念上,我有了新的突破。从“育人”到“立人”,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三阶到五维”的素养培育模式,我们构建了更为完善的思创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心灵成长。这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以导师们的教诲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化教学主张。同时,我也会珍惜与各位同仁的情谊,与大家携手共进,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苏州此次研修之旅,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
李涛:六个一项目中,我所带的一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走出6位正高级教师;一个项目有省重点课题结题和在研项目各一项;一例经验主要帮扶连云港高中生命课堂,效果显著;一本专辑已经完成4万余字,且相关教学主张的内容已经公开发表;一场报告由省教科院统一安排已经完成两场;一项成果还在等待申报之中。杨院长针对汇报的内容指出如何聚焦用生命的态度教语文可以作为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争取在教师生命和学生生命成长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黄友芹:以《闳约深美:以提升审美创造力为导向的教育实践》为题向各位导师汇报了自己的教学主张“闳约深美”以及主张缘起、内涵意义、凝练过程、未来展望,对照“六个一”发展目标及自身现状。她提炼出审美课堂的特征,建构了审美课堂的一般模型、学习路径和评价体系。一路走来,展现了坚持的力量:《江苏教育》用4个版面报道其专业成长《活出更有力量感的人生》;《语文教学通讯》确定其为封面人物,在“人物专栏”发表《时光轴上的雪窗萤火》,记载了她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探寻美的历程。黄友芹感恩三年来导师的培育,让她在更为辽阔与深邃的语文世界中,丰厚自己酣畅淋漓而又充满意义的精神履历。
陈玉剑:申报的省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和省教研课题“微项目化学习在初中情境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领衔的省市名师工作室均通过考核;申报的“育人视角下初中进阶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获得省教学成果奖,“指向核心素养的创意读写的实践探索”获得盐城市教学成果奖;以大丰洋心洼初级中学作为挂钩学校,协同研究初中学段创意写作课;借助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搭建的平台,做了两场学术报告;撰写的《创意写作36例》也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汇报中,陈老师也对今后的教科研方向做了规划——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生创意读写能力提升的路径。
听取了陈玉剑老师关于“六个一”项目的汇报后,杨九俊会长充分肯定了陈老师在培养期取得的成绩,希望陈老师今后要继续深耕课堂,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痛难点,及时提炼教学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金教授充分肯定了陈玉剑老师今后的研究方向,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初中生创意读写开辟新路径;郭华教授则对汇报的结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能用跟教学主张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串起培养期的研究成果,让汇报内容更聚焦、更有示范辐射的意义。
《张家港之思》
——"苏教名家"研修记
三月的风
在港城枝头摇曳
将研修的书页
翻成漫天星斗
星子抖落箴言
穿透迷雾照亮忐忑
让六个一成果
在月光下显影羞涩
团队的篝火
在夜色中噼啪作响
将思想的碎屑
熔铸成五维图谱
手脑合创的影子
在思创光谱中
重升立人星座
渐次长成山脉轮廓
晨露凝润航标
让半阙未燃之经文
在教育新野上
埋下整片春天的根系
“香山梅岭绽芳华,玉蕊琼枝映落霞”。学员们在导师们指导下开展学术研讨,如沐教育春光,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反思的深刻。三年相伴,学员和导师们早已结下深厚的情感,愿在年年春日里等待一场风和日丽的盛开与欢聚。

来源:校长室
摄影:张颖震等
编辑:朱丽敏
审核:党总支、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