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上秋阳微醺,屋檐下桂花满枝,
与教育家邂逅,与教育家精神同行,
感悟像教育家那样做教师……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何为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应该坚定怎样的理想信念?
金秋季,苏州市美术名师工作室与钱品花、金华、冷亦泳、俞亚萍、王晓婧美育名师工作室和苏州六中美术教师们联合开展“教育家精神|树立学脉坐标,照见学问赤心”专题学习, 107位艺术教师聆听苏教名家导师、艺术名家讲座,感悟教育家精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以《努力把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趋势》为题,为本次参加研修活动的老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学术发展规划课。他从培训研修活动的初衷、意义出发,呼唤老师们聚焦“前沿趋势”,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构建新教育质量体系,为老师们呈现了一条目标清晰的教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其实施》为题,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基本类型和实施的基本要点等方面,结合生动有趣的典型案例,精准指导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指出老师需要运用单学科指导、多学科融合,发现多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要处理好与学科的关系,坚守教育性,增强自觉性,做好整体设计,也要坚持开放性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同时关注教育的“真实”,发挥“虚拟”的作用。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陈汗青教授以《大美无涯
大道至简》为题,带领老师们云端共赏他的“汗青艺术馆”。陈院长展示了他几十年来珍藏的206件艺术大家作品,于2016年无偿捐赠给武汉理工,面向社会展陈开放。陈院长满怀深情回顾了在中央工艺就读期间与恩师吴冠中教授结下的浓厚师生情,与诸多名家同窗情、师生情,从中感受到艺术教育大家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之情。陈院长结合吴冠中、白雪石、阿老、周思聪、卢沉、韩美林等著名画家,以及潘公凯、许江、鲁晓波、庞茂琨、李象群等美院院长,黎明、杨晓阳、湖北画届老、新“三老”艺术家的诸多绘画、雕塑、设计艺术作品讲述,分享作品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教师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在作品创作独特魅力背后展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育家的理想信念,更是根植于教育教学工作“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精神感召,从中感悟教育真谛。
陈汗青院长展示恩师吴冠中先生所赠《梨花情》等珍贵画作
李象群院长雕塑 《旗帜》
庞茂琨、潘公凯、许江、韩美林等大家作品,以及象征中华悠久文化的7000年历史陶器展示
苏州市美协副主席钱兆峰给我们带来一场《静照忘求》的艺术创作讲座。观赏钱老师作品的同时,了解其一直在深沉静默中忘掉一切、探寻和实践的艺术之路。钱老师以园林为主题的系列油画作品,有着在油画中难得一见的中国山水意境之美;画面上在抽象的肌理中,有着苏式园林亭子的具象之韵。对画面肌理的运用更是独树一帜,恰如其分,自然的融入到画面中成为钱老师作品的风格特点。钱老师不受西画光影、质感、透视、色彩的约束,静照忘求不断的去尝试、探索,让肌理、色彩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思考,用水墨挥洒表达中式的意境之美。一幅幅精美的园林作品、景物作品,在钱老师的表达中,让我们知其创作的过程、艺术的追求。这些有益的探索,给中国油画提供了新的思路,让中国油画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更让我们所有参会的同仁有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太仓美术教研员孙亚芬为我们带来微讲座《美术教学中思政内容的融入》。孙亚芬老师从中小学美育课程为切入点,以“三个文化”单元课程为突破口,以区域美术研修坊为抓手,分别从素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方面具体阐述了区域推进美术与思政学科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过程。义务教育课程在体现国家意志、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课程教材如何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关键在教师。通过一个个大单元教学案例,生动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方法、过程和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苏州六中赵玉老师展示了他历经十个月时间写生的水彩作品《南环桥市场水彩写生》,赵老师用AI叙事方式进行表达,菜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博物馆、景区相⽐,它更像是⼀个城市的素颜。它不加任何粉饰地展⽰着当地⼈的喜好、习惯和⽣活细节。虽然菜场里没有重大事件和人生意义,但是它有色彩斑斓和酸甜苦辣的真实,这些可能是渺小的,但它更为真切,因为这里有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生活本身。去年,江苏省美术统考速写科目的考试形式迎来改革,越来越重视考生的创作性基础,考试的范围也大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所见。场景创作类速写最终考查的是考生对生活的观察,对画面构图、节奏、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处理。对菜市场这一题材的写生探索,也会对速写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沈海泯校长说,“从三位教育名家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中,不由回想起我们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自己立下的教育理想。教师的生命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些追问将伴随着我们教育的全过程。弘扬教育家精神,把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作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陈汗青教授带领我们以“沉浸式体验”云端参观了他的“汗青艺术馆”。通过对吴冠中、周思聪、潘公凯、许江、李象群等著名画家、雕塑家、设计师诸多作品的讲述,让我们明白她们都有同一个身份“教师”。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璀璨光芒,还在乐教爱生、行为示范中勤修仁爱之心。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做为一线美术教师,不仅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关注艺术创作,还要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艺术手法表现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更要加强对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的坚定信念的引导。
静静的秋日聆听了李政涛教授的讲座,于轻声慢语中收获了无限力量,也在关键词句的提点中积攒了信心和能量。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感悟到教师最好的修炼就是读书学知识的广度和维度,最好的修行是在专心、静心、耐心中淬炼,最珍贵的挑战是在锤炼、熬炼中经历过程,而结果也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收获,就如秋天的硕果美景。李教授激励我们培训就是保养,能美好教师的精神容颜,也如《黄庭坚文集》里写的“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对教师是多么好的催发鼓励啊!带着讲座的收获,让我们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中敏捷行动起来,带着现实、时代、历史的三感行动起来!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把握、紧随时代精神,带着问题导向、放在特定历史传统文化脉络里定位、传承、发展、突破。把中国文化的基因、命脉、根基与学科文化、学校文化融合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以未来感的视角或眼光给过去一段未来。
李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伟大都是熬出来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教师的伟大无非就是“术业有专攻”“传道受业解惑”“亲其师信其道”三重境界的追求。“熬”出“术业有专攻”,这个“熬”,在这里真正的含义是:沉心。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去学习,夯实自我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师。“熬”出“传道受业解惑”,需要耐心与恒心。有过马拉松赛跑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最先到达终点的人,并不是那些一开始就跑得很快的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程,教师的教学更是一项需要不断调整、精进的工程,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方能跟上知识快速更新的这个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方能立足课堂,方能让学生接受,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熬”出“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熬”讲的是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我们现在能够第一时间回想起我们学生时代的教师,或让我们一直记忆深刻的教师,更多是学富五车、品格优秀的那几位老师。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否也能成为学生多年后记忆中的老师呢?这就需要我们向着“四有”目标努力。
在郭华教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讲座基础上,我又学习了她的新书《跨学习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解决了自己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跨学科和学科相关的区别。美术在教学中必然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搭配音乐、诗词,理解美术作品,通过历史背景理解美术作品,以往我一直在想,这些算跨学科吗?郭教授对此作了明确的定义:是否有主题任务。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二是跨学科教学的组织方式。以往的跨学科教学,都是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课后总结,总是有一种迷迷糊糊摸索着前行的感觉。郭教授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按知识功能定位划分为运用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利用跨学科主题来学习知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两种类型,让我对跨学科教学有了清晰的思路。郭教授的讲座为我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郭教授用简洁又通俗的语言从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特点等角度出发,从理论层面为我们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概念辨析;通过对艺术作品分析,让我们体悟到:有灵魂、生动的画作不只是绘画技法的表达,它们还是画家对光影透视、数学比例甚至是颜料的创新与独特使用的成就,也是画家的历史、文学、哲学修养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观念的表达,一切创造皆是跨学科的综合表达;通过多个丰富的案例解析,引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做好整体设计、提供支架,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并最终让学生转化为学习的主体,切实关注活动、体验,让学生的知识真正上升为专业的素养。郭华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真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与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坚持学科立场,学好学科知识并借助其他学科的工具,才能跨学科地解决问题。
教授在讲座中说: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明白在教学生什么,学生发展了没有,改变了没有,学生走出教室与走进教室有无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看课堂有没有深度,好的课堂应是有生成感、推进感的课堂,教师不仅仅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还要看学生能提升什么,突破什么?我们要使课堂变成思维的舞蹈者,过往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所以作为当代的老师不能只满足目前的状态,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像以前那种我教你学,教师必须自己要多学勤学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