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


由江苏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委员会、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苏州六中承办的“新时代美育创新”云端分享会于2022年11月23日以直播形式展呈。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院长专家与苏州六中、南京宁海、上戏附中3所艺术高中共研究教育这十年,学校美育发展。在线观看点击量达22万+次。

活动主办方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研究员围绕美展开精彩论述,现将原文呈现如下。






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

- 杨九俊 -


主持人好,各位专家好,各位老师好:

很高兴作为主办方之一来参与这样一个盛会,向各位专家致敬,向各位老师表示欢迎,也向承办此次会议的苏州六中表示感谢。参加这样一个盛会,我选了一个题目:从小美育到大美育。


因为今天在场的都是专业人士,我谈一些想法,请大家指正。从小美育到大美育,必须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讲,小美育能不能成为大美育?当然首先小美育是课程意义的,是德智体美劳这样一个美育,主要是课程意义;而大美育是文化意义的,是弥漫笼罩影响学校所有东西的。所以我想无论是艺术专长有艺术特色的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学校,都应该去追求一种大美育的境界。所以我想阐述的就是从小美育到大美育。


从理论上讲,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真善美,因为它是一体的。真善美是一体,大美育才能站得住。真善美一体性,很多专家都讲过这样的观点。比如有的专家讲知识,知识本身它就包含了真善美三个维度,因为知识的目的在于求真,知识的作用在于扬善,知识追求的境界在于审美。同时西方也是讲真善美是三分一体的。


我特别关注到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曾将科学、宗教、艺术分别对应真善美,把科学对应真,宗教对应善,艺术对应美,他形容是金字塔的三个侧面,从地上看它是有区别的,但是往上走到山顶的时候,在金字塔顶的时候是一体的。


我们还注意到韦伯斯特大学词典里对美有这样一个定义,也能较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定义说美是一个人和一种思维具有的品质和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也就是说真善美一体,它是站得住的。


另一方面真善美一体,为什么说美是主导呢?在理论上也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按照马克思所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思想,人为什么要按照美的规律呢?因为人有这样一个内在的需求,有这样一个内在的欲求,有这样一个内在的欲望,要按照这样一个审美规律来塑造世界,用劳动来创造美。这就说明以人对审美的内在需求为主导进行教育活动,它是整体整全的人发展了一条比较好的路径。


我们国家有位学者叫张世英,他有一段话专门讲这个问题:为了使人得到更完美的发展,人不能只满足于求真,不能只满足于科学的困难,而应该由此上升进发到求善,上升到审美的愉悦,人生的最高境界,或者是人性的最完美的事情,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而在这个统一体上,美是主导力。这是张世英教授的原话。所以真善美是一体的,在真善美一体当中“美”应该是主导的。从这个角度讲,大美育是站得住的。


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我尝试用一些学者的观点来解释,大美育是站得住的。


那么从小领域走向大领域,在我看来实践层面应该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个要把艺术教育提升到美育,美育肯定离不开艺术教育。如果一个学校的艺术教育不是非常的有力量,做得非常的缺失,那么它讲美育是不可能的。当然艺术教育他有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但是它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就像我比较熟悉的苏州六中、我们江苏的宁海中学,他们都提出以美育人这样的观点,是要把人的审美素质素养的培养放在第一价值。所以艺术教育在重视培养艺术形式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要重视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教育。其实这也是高中艺术课标的需求。它明确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要把审美育人作为本质任务作为第一价值。我们要审视我们自己的艺术教育,是不是真正的美育,而不是一个符号意义上的美育。这就要把审美育人作为第一价值。


第二个就是要倡导教育美学,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五育融合,美育发挥更好作用的一条路径。五育当中的另外几育,因为接触了美让五育并举能够更充分的彰显这门学科的育人的独特的价值。当然这种教育美学实施对艺术教育也是有影响力的,因为艺术教育不等于就是美育教育,艺术教育本身也有教育美学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学科,包括我们艺术这个学科,都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都应该把美育精神贯彻到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个层次就是环境美学。我们要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我们必须重视美丽的环境,必须重视经验式的场景式的学习。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的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这个经验怎么来呢?他认为是活的生物,比如说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得来的,学习者与环境相相互作用,有主动的一面,因为学生可以去改造环境;也有被动的一面,因为环境对人也有反作用力,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包括学习方式的改变。


环境美学需要非常重视,比如苏州六中校园古色古香环境的熏陶,包括宁海中学,我想所有在线上参加这个论坛的学校,在这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沈海泯老师的团队,把人工智能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创新它有多重意义,重要的是会打开学生的创意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教育发展更新的环境,对于未来感的环境方面它一定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环境美学也是这个大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实践层面,第一个艺术教育本身就要成为美育。第二个是美育要渗透在所有的学科教学、学习活动当中,要倡导教育美学。第三个是我们的空间要成为美学空间。


第四个是最根本的,也就是美要成为一种生活境界,要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刚才我讲的张世英教授,他借助冯友兰等先生提出的人生境界的说法,认为审美境界比道德境界更高,我们一般讲道德境界是最高等级,但是他认为审美境界更高,道德境界是强制的,是要求你这样做,它是有规定性的,而审美是发自内心的,自己要做的,是在自由状态当中的,是对人生意义更高境界的探寻。所以要达到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这种审美境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所谓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言行举止当中都有那种气质都有那种感觉,都有那种味道。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美的人,就是一个行走的美的人,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中进行美育的一个最高理想。


今天我就这个话题作为一个门外汉,谈一点初步的学习体会,我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解释这个问题,讲的不准确的,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指正,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联系方式

地址:苏州市东北街132号

电话:0512-67284449

联系信箱:szd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