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4月23日
第27个世界读书日
世界偶然阒寂
春日在阅读的静定中悠长
4月21日、22日,“苏教名家”中学文科组培养对象读书报告会如约在线上进行。名家导师杨九俊、唐江澎、李政涛、郭华、刘伟冬和金生鈜精心指导。学术秘书王彦明全程与会。文科组组长沈海泯、副组长周丽萍分别主持了两场报告会。与张颖震、欧阳林、成洁、文云全、李涛、黄友芹、陈玉剑和嵇云霞一起,结合学科教学,汇报读书心得。10位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名家导师们的指导下组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生体。通过阅读,让理性与感性融通、激情与逻辑结合,共生共长。通过真读书、真在读书,共同探寻名师走向名家之路。
从此次读书活动中撷取了导师们的即兴点评。我们从教育名家们的经典话语中,走向教书育人的更深思考。
语文审美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所有的以审美为主题的活动,都是以触摸文本的肌理为基础的。艾略特认为经典有三个成熟:第一是文化的成熟,因为经典总是反应文化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二是心智的成熟,特别是在心智表达、谋篇布局、作品体式的运用、风格的创造等等;第三是语言的成熟,经典总是代表了一个语言典范的高峰,所以它才能成其为经典。一定要进入到文本,这是审美的最重要的基础,可从这“三个成熟”上多下功夫……
我们今天找到了苏教名家成长的三条通道。第一条通道,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是向上升腾,一种是向下坠落。苏教名家内在的驱动,是体制化的向上升腾的过程,是通过阅读生成的升腾。第二条通道,是共同体的对话。导师们为大家做了高位的引领,又从大家身上汲取了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这是一种相互推动、相互映照的过程。第三条通道,就是通过专业实践的改进实现成长。通过改进来达成教师的专业发展。用理论的滋养回应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我们以后能否还有找寻到更多通道,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创造。
【阅读链接】杨九俊:教育人该如何阅读?
阅读,第一是要向上打通,追问事物本质。要超越学科的范畴,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思考,从根本上把握关键问题,教师要从育分转向育人,让学生实现人的完整性成长。第二是要向下做实,基于学生立场。读书不能陷入概念中,要把概念拿到手中去触摸,感受到手心里的温度,真正理解理论,用理论家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在课堂环节中,要基于学生立场,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把学生的认知放在对文本触摸的层面。第三是去隔壁看看,形成豁然贯通。如艺术中的美感需要在规范的技术中加以训练,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达到高大上的境界,需要在长期的、基本的训练中厚积薄发,这也许能为我们打开学科教学的新思路。
我们要读书本、读他人、读社会、读天地自然,还要从有字之书读到无字之书,这是文科生应该有的大视野大格局。要为改变自己的视野和格局而读书,要为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而读书。要在读书中改变旧我,走向新我,成就未来的自我。
工作忙碌的情况下,如何高质量读书呢。一是可以开展基于专题的读书,从热点、前沿问题到感兴趣、困惑的问题。二是可以开展基于专人的读书。书读完了,需要分享交流、对话研讨。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要学会“照着说,对着说,接着说”,要把读的好书长到自己的身上,这才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把要读的部分同化到已有的经验里,这样的读书,就会把书本展现的新世界抹杀掉。那无论你读多少书都会转到你已有的想法里,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我们要把书看作是一扇窗,它可以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其中好的内容,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其中不好的内容,我们可以批判性借鉴。从我们现有的很固定的成见中跳脱出来,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心态。……教师可在原有基础上扩展阅读,如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和波普尔的《客观的知识》。可能有点难,但越是难的书,启发会越大。正如《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所言,“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处”。
语文和生命成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什么是成长值得商榷,但是成长必须走向心智的康健,大致可以分为两层:一是心智的成熟,德行的成熟,成长是人生永恒的变化的过程,是绽放,是生成可能性、丰富性,是变得更好、更美,更有诗性;二是自我变形,自我成熟。语文教学中语言成长更具有独特作用,应达到思、言、行一致,追求诚、善、美的存在方式。
在国家力推“五育”的新时代,围绕美术课堂转型展开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以学科大单元大概念来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学习时,像“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逻辑推进,抓住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抓住了美育根本的价值,创造了美的课堂,探索了美的教育。课堂转型中把审美教育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发现与践行了“有生命的艺术”。在别样的课堂中,运用“脚力、眼力、脑力、听力、笔力”来探索未知,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艺术的“玩家”。
以读促写,这是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在知识摄取后,经过内化,在外溢或创造的过程中,更要有一种道德的指向,符合新时代价值观。同样,我们一直强调美育,美育不仅是吹拉弹唱等技能展现,更需从道德层面,重视形而上的价值观的涵养。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强调“表达与交流”,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正确理解他人,正确表达自我。我们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