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明志 以文化人 |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01
馆校共育,历史时光镌刻教育印记

6月27日,苏州六中师生走进苏州教育博物馆,跟随讲解员的专业讲解,徜徉在苏州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感受苏州教育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古代官学与书院的传承发展,到近代教育改革,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传承与发展,体验知识的灯塔以璀璨之光照亮文明的轨迹和未来的航向。在教科书展厅,师生一起穿越时空,了解教材的炼成,教科书的演变,在泛黄书页间感悟知识的力量与时代的脉动。


undefined

02
德艺双馨,苏州六中85年发展历程

张胥奎书记以“红色基因踏寻六中印记”为主题,为同学们讲解了苏州六中建校及发展的历程,从1940年建校“有原中学”的校徽开启视角,到1953年学校转公改名为“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再到1992年开创艺术专业蓬勃发展,于2004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2009年增挂“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校牌,学校艺文并进传承创新,成为省级艺术特色高中。六中85年的建校史,有着红色基因的辉煌历程,有着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张书记勉励师生不管将来走得多远,都要以“回望来时路”、“不忘初心”激励自己前行,在我们的校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砥砺奋进,追求卓越。

undefined

03
美育思政,师生雅集携手臻于至善

马艳红老师与学生一起上了《有“亭”雅集,臻于至善》的美育思政课,以“亭”为实物载体,紧密联结苏州园林历史文脉,以“文化与历史、文人与家国”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师生一起课堂互动,与大自然共情,采撷中式美学元素,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相链接,馆校“亭”结合,艺脉相连,课堂融合“天、地、人、格、物、己”,升华育人臻于至善,将博物馆里“专业+思政+传统文化非遗”的美育之花深情绽放。





学生感言




高一 雷钰淼:

张书记拿出了学校最初的校徽“有原中学”,带我们回顾了85载校史,令我印象深刻。校名的变迁中承载着红色基因与珍贵精神财富,是学校最深厚的根基。作为六中学子,我深感自豪,更深知责任——唯有铭记校史荣光,汲取前行力量,脚踏实地,续写辉煌。


高一 孙莹莹:

踏入苏州教育博物馆,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隧道,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苏州教育的辉煌在眼前缓缓铺展……在博物馆正中心还有个小庭院,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使我眼前一亮!我想到了苏州六中的古建:至善亭!原来古今教育的魂魄,早在粉墙黛瓦与书卷墨香里,织就了城市的人文血脉。


高一 王雨欣:

马艳红老师在苏州教育博物馆的思政课,将厚重的教育历史与鲜活的现实思考巧妙缝合。让我们感受到了采撷飞檐翘角的艺术精粹,感悟文人的家国情怀与天地境界。我们在大自然中共情,于历史长河中思索,追寻到了一条通往真善美的浸润之路。


高一 宋知远:

步入苏州教育博物馆这座沉淀了智慧与光阴的殿堂,听苏州六中张书记讲述校史,仿佛一条无声而庄严的时间长河缓缓流淌过心田。当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被讲述,我凝神于那些黑白影像中,六中历史中,那些个具风骨的教育家,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仿佛突然跨越了久远的年代,向我传递出某种无声却震撼心灵的气息,那曾是他们求索真知、憧憬未来的最初热忱,以及为理想而前行的沉静力量。是为教育,为艺术奋斗的不懈精神。是无数六中友人在岁月中刻下的、永不褪色的印痕。尤其张书记跟我们科普大教育家于右任和六中的不解之缘时,我十分惊喜。原来中国的大教育家与六中联系的如此密切。感谢“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课程,让我对六中历史了解更深,对教育意义有更清晰的了解。



来源:办公室、团委

编辑:朱丽敏

审核:党总支、校长室



联系方式

地址:苏州市东北街132号

电话:0512-67284449

联系信箱:szd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