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施冬梅

苏州六中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施冬梅

【内容提要】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其子女的学业成绩影响很大,且其参与愈持久,效果就愈显著。本文将就目前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家校联系  和谐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家庭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生活中,将会给孩子的未来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与学校不能够形成伙伴关系来共同指导孩子的学业与终身发展,那么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对参与程度与学业成就的期望值就会不高。其次,学校的老师们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学习的种子,需要家长在家庭中进行浇灌与呵护,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使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此外,家庭成员的参与,增加了孩子在学校与生活中的成功机会;同时,当家庭成员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已经帮助了孩子时,会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氛围。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倡“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证明了下面的结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孩子的学业表现就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次,父母的参与过程对孩子的成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无论家庭贫富、父母的文化程度、孩子的年龄阶段,父母的参与对孩子的学业成就与将来的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鉴于父母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历史性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Goals2000:EdueateAmericaAct),将“父母参与”(parent involvement)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伙伴关系以增进父母的参与,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这一国家教育目标预期达成的具体事项有三:每州将制定协助地方学区及学校的政策,建立促进伙伴关系的计划,以配合父母的需要,包括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双语背景或残障儿童的父母等;每校将积极鼓励家庭及父母参与,以协助孩子课业及学校决策;父母将协助确保学校获得充分支持,同时也要学校、教师保持高的业绩水准。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与行政人员会结合各地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主动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着重将学校教育有关的事项(包括学校的目标、计划、活动与程序;个别学生的进步情形;改善孩子学习的家庭活动等)传达给所有父母。
    而我国家长普遍认为,子女的教育应以学校为中心。家长持这种观点说明了这样一种心态,即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被合理的定位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家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并非积极主动、坚持己见,而是具有了一种习惯的心理定势:被动、等待,并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具体到学生的教育问题,家长一般会听从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很少主动、积极、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家长有时会为顾全面子迎合、讨好教师,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家长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权威,学校是集体,因此,他们认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是对权威的挑战,对和谐的破坏。这种观点致使他们认为,子女在学校的教育理应由学校来负责,学校是可信赖的。这种行为取向在家长参与教育方面会导致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家长为自己不参与学校教育找到了借口,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参与教育问题会持消极怠慢的态度,认为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外行,其参与与否并不重要。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传统的“家长会”,一般内容有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成绩以及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家长的“希望”。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但是既无固定场所又无稳定、有效的教材,更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师资;上课时间由教师自定,让学生给其家长捎个“口信”就算通知,基本上不考虑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少数办得比较好的“家长学校”,虽然能教给学生家长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但基本上还是着眼于“宏观指导”,因而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并无实用价值。
    与美国相比,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这种形式还有待不断完善。就目前的几种“家长参与”形式来看,无论是传统的“家长会”还是比较现代的“家长学校”或称“家长委员会”,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们都属校方的“一厢情愿”,只有校方的“传递信息”而没有家长方的“反馈信息”,因而“交流”也就不存在,更谈不上家长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家长既有精力又有兴趣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笔者建议:
    第一,要完善“家长会”制度。一方面,目前的“家长会”大多为不定期举行,会议举行的时间及会议内容也很少事先通知学生家长,致使学生家长无法做好任何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家长的工作时间与会议时间相冲突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所以会前很多家长都感到“紧张”,倘若他的孩子比较“调皮”,则更会有“大祸临头”的心情。另一方面,目前的“家长会”大多是领导先大会发言,再由学生班主任唱“主角”,全班四五十名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扮演着“听众”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1)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开会三天前即应向学生家长发出书面通知,写明会议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等情况;(2)确定会议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要求有关人员就中心议题做准备;(3)按学生年级分配名额选出学生家长代表,分析孩子身上所出现的应具有普遍性或代表性的问题,以避免“人多嘴杂”的情况出现;(4)“家长会”应定期举行,会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1~1.5小时即可,以免耽误学生家长的其他事情;(5)会后学校应就会上所讨论的问题走访所有学生家长,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帮改”方案,然后再实施这个方案,并将实施结果带入下一次“家长会”。
    第二,大力发展“家长委员会”,培养家长主动参与其子女学校教育的信心和能力。“家长委员会”不在于使学生家长在形式上“介入”学校教育,不应成为学校大型活动的听众或观众,而在于“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和主动性。为此,建议:(1)为“家长委员会”配备专职和兼职的师资,有专门的场所为学生家长编班上课;(2)培训应该既有理论又结合实际,内容可以包括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就业指导等方面,使家长能“学以致用”;(3)让家长代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充分听取并考虑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4)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使家长能结合形势和自己的实际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定向”教育。
    家校联系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1)开学前给家长介绍相关的新学期资料,父母由此可了解学校的各项措施与活动。让父母在新学年开始之际,了解学校的政策与计划,同时传递给父母这样的信息——学校欢迎与期待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教育过程。
    (2)亲师会谈。定期的亲师会谈可以说是学校与家长间重要的沟通桥梁。通过交谈,父母提供学生的家庭信息供教师参考;教师也可获得父母的协助,而使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也有助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扮演积极性的角色。
    (3)家庭访问。家庭访问显示教师、校长以及其他行政人员,愿意进一步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家庭访问显示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家庭的关注,经由观察学生所居住的环境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当然家庭访问可通过通讯的方式解决,因为它可为学校与家庭之间提供一项稳定的信息来源,内容丰富的通讯可以说是传达学校活动与期望给家庭的一种最省钱的方式。
    研究显示,父母在家督促孩子学习可以说是改进孩子对于他们的学校与学业成就态度的一项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家庭作业的督促与在家的学习活动与孩子的学习成就成正相关关系。如果学校教育能积极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和谐的家校合作将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所以,学校教师要做到:
    (1)主动争取家长的合作与支持。主动,体现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与家长交往中,教师的主动会使许多矛盾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转化,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目前一些家长对教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依赖性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2)要充分照顾家长的心理特点。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在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无论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都不应失去教育信心,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争取主动,立于主导地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长的心理不同于学生的心理,他们已经形成较稳定的教育观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处理好家长心理特点的稳定性与改善某些不合理的思想观点、方式和方法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调动家长与教师合作、科学地教育子女的积极性等方面。
    (3)合作要经常化。学生时刻在发展变化着,在有选择地接受着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状况,以便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与家长不仅要在遇到学生发生问题时及时交往、合作,而且应在学生没有遇到问题时保持经常的交往。只有这祥,才能使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与合作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和谐的家校联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最大的特征表现在家长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双方相互熟悉、相互理解,而理解依赖于沟通,沟通需要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互相参与的关系。


参考文献:
张丙玉.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的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9):36.
教师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华语教学出版社 冯克诚等
http://www.scarecroweducation.com
贾莉莉. 美国家长怎样参与学校教育. 上海教育科研2007.3


 


 

联系方式

地址:苏州市东北街132号

电话:0512-67284449

联系信箱:szd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