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近期的考试暂时落下帷幕,前段时间的紧张与忙碌都成为了过去。或许此刻的你,心情复杂,既有对结果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忐忑,不过别担心,今天心理老师来和你聊聊如何进行考后心理调试,帮助你从这段经历中获得成长,轻松迈向新的征程!
1. 接纳情绪,适度宣泄
如果你取得了自己满意的结果,那不妨为自己庆祝一下,同时记住这种开心的感觉,然后继续努力去获得这种感觉。而当结果不及预期时,难免会体验到沮丧、懊恼、难过、焦虑等负面情。不要害怕,这些暂时的情绪都是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状态不佳就苛责自己。接纳这些情绪,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去和情绪好好相处,抱抱自己、和好友倾诉、运动一下、尝试用合适的、安全的方法将它们宣泄出来。当然也欢迎来心理咨询室,找老师聊聊。
2.调整认知,正确看待
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成绩的高低并不能代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学业的走向,考试只是检验你某一阶段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帮助我们查漏补缺;一次考试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为你的努力盖棺定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我们要从考试中学习经验教训,而不是沉溺于懊悔之中。
3.合理归因,关注可控
竹子的生命规律告诉我们:“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结”。很多同学只重视考前复习,而无视考后总结。其实,考试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又是对以后学习的指导。在拿到下发的试卷,记得不要仅仅关注分数,更要关注试题错在哪里,分析一下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是粗心、是没有记住公式、是不能融会贯通与灵活应变、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心理学家将考试失分原因划分出三种类型
K型(knowledge)失误:基础知识不牢固,掌握不到位。比如第一遍做对了,检查时又改错了或者答案不严密、不完整的情况。
S型(skill)失误:马虎和着急,没有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和考试技巧。比如审题不清、运算出错或者存在先紧后松、先松后紧等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M型(mentality)失误:消极的考试心态。比如考试前或者考试中太紧张,导致无法专注于题目,无法正常思考。
明确原因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改变。
4.乐观面对,重新出发
分析完原因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在制订计划时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要有短期的目标,能使自己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考试的信心。我们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即现有的水平与自身潜力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范围,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目标确于“最近发展区”内,那么经过我们努力,这个目标就更容易实现;如果我们将目标确定太高,难以达到,会让自己自信心受挫;如果目标太低,又不利于自己潜能的激发,失去目标与计划的实际意义。所以,要量力而行,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和各科优势做出客观的分析,学会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最终目标前进。
家长篇: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有时反而忽略了考试背后的意义。不要让分数决定了亲疏,更不要以成绩高低论英雄。
1.明确考试的意义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从小到大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考试的意义永远不只是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更重要的是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是知识点有盲区?还是学习习惯有欠缺?然后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查缺补漏。除此之外,考试亦是对心理状态的磨炼。从考前漫长的备考过程,到走向考场参加考试,到出分后的喜怒哀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也很重要。
2.不唯成绩论,要转念一想
成绩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家长尽量不说夸大过激的气话,如“你咋干啥啥不行”“学习都搞不好,还能干啥”。这时,不妨想想孩子刚出生时的心情,惟愿这个小人儿健康茁壮地成长。不忘初心,也就释然了。转念一想,孩子这次成绩不理想,不代表以后考不好。即使成绩不理想,但是孩子劳动积极,待人礼貌,善良真诚……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3.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
众所周知,学习确实要讲天赋和基础,也要讲方法,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只要孩子没有放弃学习,就有希望。作为家长,必须义无反顾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尽量不进行横向比较,即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是受很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就经历了不同的成长剧本,如基因、父母的教育方式、成长背景……我们只要跟昨天的自己比,进步了,当然好,没进步,继续努力。即使要横向比较,也是默默地,不表现出来。
请辩证地看待成绩和自己的孩子,成绩总有起伏,每一次成功、失败都有我们可以收获的东西,经历即是财富。这不只局限于学生,身在其中的家长和老师亦是如此。养娃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娃,修的是家长。地铁上,一位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没有玩手机,而是一直在看书,旁边的孩子也是认认真真地看着一本书,两人的姿势一模一样。乘客问妈妈是如何劝说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电子产品的,这位妈妈回复“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教育唯一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长不歇。
★苏州市24小时心理热线:65205520
★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
“苏老师”热线:65202000
周一~周日9:00-21:00(法定假日除外)
★苏州市家长学校总校
“林老师”热线:13771776000
周一~周五19:00-21:00(法定节假日除外)
★苏州市心理健康服务及危机干预热线:0512-12320-4(24小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