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5苏州六中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敏感的一对重要关系。但是,传统教学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既片面又肤浅,他们过于理性地看待人,忽视人的情感。其突出表现在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把教师看作知识体系的代表,师生之间是知识输出和输入的认识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与此同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充分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信任的温馨气氛,致使学生是在强制的状况下身心感到压抑、被动刻板地进行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不容忽略的重大影响力。基于这种情感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即“待之以爱”“持之以诚”“垂之以范”。
一、热爱学生,缔结感情纽带
热爱学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的肯定的积极反应;心理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消极的反应。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正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备条件。
当然,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其实际内涵的,即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基本特征,以民主贯穿了师生关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充分尊重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优秀潜能,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对一些在朗诵、演讲、主持、写作等方面有兴趣或特长的学生,就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二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他们的人格。特别注意尊重差生,因为差生和优等生同样需要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差生更希望摆脱消极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①与他们一起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使他们感到人生应该有所追求。
②评价差生时,强调从自身现实与历史作比较,即使是“横比”也是“同类横比”,这样,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③及时表扬差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三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教学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不管意见是否正确,只要言之成理,即使言之不成理也无妨。此外,还要注意向学生征求意见,以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践早已证明,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已被教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也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从而使自已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诲人不倦。严格要求是规范养成的需要,是促其成才,逼其成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及错误倾向等,从不迁就和放纵。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耐心启发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懂得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理解和敬爱师长。
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甚至严重对立,进步就慢。由此可见,师爱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多么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这一相关性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所谓“乐其师,信其道”。
二、坦诚沟通,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相处,并非时时都是和谐的,有时也会闹些矛盾,例如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偷懒、不守纪律、搞恶作剧等感到愤怒而发火,或学生对老师的过分指手划脚、唠唠叨叨感到厌烦而采取抵触情绪乃至抵抗行为等等,都是师生交往中发生的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呢?一直对抗或采取强硬措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双方(当然教师应采取主动态度)只有坐下来,诚恳地交换意见,才能使矛盾化解。
心理学家揭示了产生师生矛盾的三类根源: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太难或太易,产生厌烦:其二,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常遭挫折,于是发泄;其三,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于是以抵触乃至抵抗行为来引人注意,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动辄批评、训斥,而应与学生沟通,态度诚恳地与他们交谈,耐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的关切和对问题的诉说,最后向学生表示,我们不仅注意到了他们所谈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非常关切,这会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行为受到制约。如果碰到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受挫时,我们也不必大发雷霆,拍案而起,而是可以尝试这样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积极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认真地观看他们的“表演”,一方面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开诚布公地说明使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如上课有学生只顾自已讲话,我们可对他们说:“上课时你们讲话(令人生气的行为),打乱了我的讲课(后果),我感到痛心(情感)。”又如,当一位老师推开教室门时,黑板擦从天而降,从这位老师的头上滑向背部然后掉落地上,这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当时他确实十分生气,但他并没有发怒,沉默片刻后,他说了下面的话:“也许有的同学觉得我不够成熟,所以把我的黑发染成白色,也许有的同学觉得我的黑西装不够亮丽,所以为它增添点鲜明的色彩。如果真是这样,我得谢谢这位同学才对。”然后,他不动声色地,若无其事地上完了那堂课。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搞恶作剧的学生的诚恳而深刻的检讨书。就这样,一场眼看就要降临的暴风雨,被一扫而空,迎来了艳阳天,坦诚的力量何其大哉!在遇到师生双方共有的问题时,我们仍应采取积极地倾听并坦诚地陈述自己的看法的做法,顺利地化解矛盾。
总之,面对师生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我们不要采取简单粗暴、强行压制的方法,而要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起因;控制自己的情绪,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感受,并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求同存异,逐步化解矛盾;坚持正面说服,耐心教育,以情感人,弃异趋同。
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
作为教师,职责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方式是用自己的言与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教师几乎天天跟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都与学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了教师的工作的示范性,表明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行为充当无声的教员。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第一,品行端正,严于律已。我们应自觉地依据社会的要求,自己的信仰去提醒、告诫自己,克服与之相违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顺应学校教育的需要,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当自己有了某种过错(如字音读错、讲解不当等),应当着学生的面承认错误,并进行严肃、诚恳的自我批评。
第二,遵纪守法,廉洁无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或中途退堂,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或偏恶。
第三,谨言慎行,以礼待人。不随便说挫伤学生自尊心、伤害学生感情的话,不随意反映对学生心理有危害的行为表现。上课要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多使用“请你把这段文章读一读”“请谈谈你的看法”“请坐”等语句。
第四,敬业乐群,永葆青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视教书育人为乐事。在遭受挫折时,既不会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学生漠不关心,更不会把怒火发泄到学生身上,而要处变不惊,一如既往,照常工作。
第五,注意小节,以身垂范。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小节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的群体是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中的未成年人。因此,我们要注重杜绝不良小节。
①说话算数,杜绝“言而无信”型小节。在学生面前说过的话,允诺的事,布置的作业,都认真兑现和履行。
②平易近人,杜绝“冷漠轻慢”型小节。不摆唯师独尊架子,对学生能以平易和蔼的态度相待,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礼貌问候和招呼,予以亲切的回话。
③心平气和,杜绝“粗鲁琐碎”型小节。不对学生指指点点、唠唠叨叨、婆婆妈妈,不教训、责难学生,不视学生为“下人”。
④注意视听,杜绝“妄言乱语”型小节。不议论私事,不说七道八,不说同事的坏话,不随便开玩笑。
⑤注意仪容,杜绝“松散邋遢”型小节,不在学生面前随意打哈欠、挖耳道、抠鼻眼、吐痰等等。
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全面关心、热爱学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已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使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地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