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苏州六中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付桂泉
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最好方法之一,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学校德育建设中,我注重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在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如 “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通过对这些仁人志士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唤起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为多,很多学生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比较淡薄。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讲解关于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则兼济天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把“先忧后乐”作为学生的格言和道德准则,以此作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提高自身修养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父母宠爱有加,因此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很宽松,对他人要求很严格,出了问题不是自省而总是从他人身上找原因,通过对学生自身修养的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哲学,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他们将来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中国古人提倡“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恩,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对学生“孝”的教育,给学生讲解古代的“二十四孝”等故事,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教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提倡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现在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很多,特别是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恶劣,造成某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很差,表现在习惯上就是脏话粗话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学校里倡导学生使用文明用语,禁止讲脏话,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现在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得过且过,无过即是功,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都制定自己的理想小计划,每天前进一小步,一步步的朝自己的理想靠近,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对教育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持之以恒的注重德育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