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苏州六中申报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苏州六中

    1.成果简介
    近年来,学校在原有审美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创新,逐步走向课程与教学的多元耦合,形成了以下突出成果:
    (1)多元整合的校本特色高中审美课程体系。包括六类课程: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园林文化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创设《艺术课程设置方案》、《园林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2)多专题系列化的审美教育系列教材。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校本音乐课程系列丛书:《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专业实验教材---速写卷》等;创编园林课程系列校本教材《篆刻》、《花窗》、《园林模型》、《园林植物》,园林校本课程获江苏省三等奖,六艺园林系列特刊《耕耘篇》、《青蓝篇》、《成长篇》、《杏坛篇》,校园文化丛刊《清和》、《视觉》(影、像)、《声音》(教师的成长课堂、六中新闻媒体报道集锦、国旗下讲话)。
    (3)成效显著的艺术课堂差异教学。大力推进“高中艺术类学生艺术差异教学研究”构建艺术学科的差异教学范式,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3年至今,艺术高考本科上线率持续保持高位,文化艺术双达线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五位教师获全国“一师一优课”评选“部优课”,67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评优课比赛中获奖。
    (4)具有一定理论创新的审美教育科研成果。开展了《高中艺术类学生艺术差异教学研究》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已结题,成果获江苏省第四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师正式出版编写著作9部,2013年至今,在全国、省、市级发表或获奖论文共计277篇,其中省级及以上发表82篇、获奖53篇,《艺术差异教学论文案例集》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特色高中美育课程的架构与实践》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艺术特色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样态与教学变革研究》和《人生教育理念下艺术高中学习自组织创设研究》两项课题被立项为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
    (4)丰富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每年开展校外写生、画展、音乐会、综艺演出、艺术国际交流等活动,学生在艺术方面获得市级以上奖项一百多个。如舞蹈《小嫚》在江苏省第六届少儿舞蹈比赛中获金奖;朗诵获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合唱团在苏州市中小学生歌咏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宣传片《爱尚美》《六艺园林》分获第十一届、第十四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专题评比金奖;六中学生代表队连续多年获第五届苏州市“三话”比赛一等奖等。
    (5)广泛认同的审美课程与教学的社会美誉度。园林文化艺术课程基地获省教育厅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优秀奖、苏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示范奖;学校获全国特色中学联盟颁发的“全国百所最具特色中学”及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的“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荣誉称号;近年连续被苏州市教育局授予“科学提高教学质量奖”、“特色教育发展奖”;学校美育活动和成果被《人民教育》、《扬子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电视媒体推广报道达170余次。
    2.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1)重技能轻素养的艺术教学观。(2)审美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单一。审美课程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不够。(3)审美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够。(4)审美课程之间的整合功能没有体现。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1)确立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学校在原有“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提炼出“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明确以学生审美发展为本的艺术教学目标,学校采取全方位全要素的教学改进策略,把课程、教学、资源和评价进行整体思考,实施教学改进的系统工程。
    (2)推进学校审美课程多元耦合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学校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完善艺术特色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建构,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融合于各个学科之中,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美育资源,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关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连接,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功能,形成多元耦合、动态调适、创新有效的艺术高中审美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审美课程共分为六大类课程: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园林文化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学习课程。文化学科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各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有乐理、声乐、视唱、欣赏、练耳、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台词、表演、广电编导、舞蹈剧目、舞蹈理论和技巧等;园林文化课程包括园林模型设计、园林植物、园林花窗、园艺、江南丝竹、江南民歌、园林楹联、园林摄影等二十多门;艺术拓展课程有外出写生、合唱、民乐、校园剧、交响乐等;国际交流课程有汉推、交换生、国际理解、第二外语、游学等;网络学习课程有艺术新生在线课程、生涯规划、艺术鉴赏、志愿者服务等。
    (3)开展文化学科课程的差异教学。
    根据我校绝大多数为艺术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个性差异及文化基础差异明显,偏重感性思维,针对以上特点,文化学科教师开展了差异教学探索,形成了差异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如《高中艺术生数学教学中的困难与对策》、《高中艺术生化学教学情意策略的设计》、《高三艺术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艺术班学生化学差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高中普通类与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差异比较研究》等。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上,根据课程标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设定共性目标;又要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个性目标。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课前——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堂——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示范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分层巩固,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通过差异教学、分类推进、情境创设、多元评价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4)推进艺术学科课程的适性教学探索。
    学校从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设置了四大类专业:美术、音乐、表演与播音主持(以下简称表播)及舞蹈,合理制定艺术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既注重高中三年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兼顾学生专业审美素养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在:1.层层推进的课程目标要求。高一年级注重基础,如美术第一学期加强素描、速写训练,第二学期开设色彩基础;音乐加强基础课训练,如乐理、视唱、练耳等。高二年级美术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加入设计基础课程;音乐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确定主试或加试项目(器乐或声乐),课时安排上分别有所侧重。表播和舞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高一开设基础普识课程,高二起分组开设舞蹈、表演、台词、剧目课程,全员开设广电编导课程等,每位学生的专业方向逐渐清晰。2.轻重缓急的课时安排。为达到艺文双优、素质全面的培养目标,在高中三年中学校合理安排艺术课、文化课的课时比例,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保证艺术生全面、和谐发展。3.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艺术生在专业基础、艺术天赋及特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4.优化合作的师资配备。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安排合适的教学岗位,扬长避短,团队协作。
    (5)促进学生灵动多样的自主学习。
    学校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实施基于学习基础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园林课程中校园影视编导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了最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后,老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们在校园内、园林中用艺术的视角去发现艺术素材,对各种场景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随后进行自主编辑和整理,撰写文稿,制作微视频,最后完成生动有趣的编导作业。
    学校每学年开展为期两周的全校学生自主组织并参与的校园艺术节,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器乐比赛、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等。近年来,一批特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如高二美术学生赴宏村、查济或明月湾风景写生,举办“芳草碧连天”风景写生习作展及“共度年华”师生画展;《凡尘》毕业生返校汇报演出等。近年来,我校还配合江苏省教育厅做好“锦绣江苏”八国青年领袖营、“江苏中学生中国文化使者赴俄罗斯交流”等活动,学生们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展示自我,表现出六中艺术生特有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拓展丰富多维的教学资源空间。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挖掘艺术教学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建立以“有原”为标志的系列化课外学习场所,成立有原交响乐团、有原合唱团、有原民乐团、有原校园剧团、有原美术馆,与苏州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建立苏州市中小学艺术图书分馆。充分利用学校古建群独特的人文资源环境,自然习得、感悟、收获。学校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狮子林、耦园,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美术馆、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多样的审美空间中汲取艺术的养分,获得创作的灵感,提升审美的素养。
    学校积极利用专家资源,聘请校外艺术名家以及高校的知名教授担任我校的特聘专家,通过挖掘社会资源、高校资源,来提升我校艺术师资的实力,从“爱·尚美”主题展到“与大师面对面”到“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画艺术作品展,一批艺术大家走进六中校园,开讲座、办展览,如靳尚谊、全山石、杨明义、杭鸣时、王芳、盛小云等。学校还积极利用国内外的高校资源,邀请中国美院、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到校为师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
    与乌克兰中央美院、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等国外高校进行教学合作,打开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大门,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学校充分利用网路媒介资源,将艺术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播放,形成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师生立体交互的教学新形态。
    (7)采用多元激励的教学评价方式。
    学校把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期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听课调研、问卷调查、考试检测、质量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制定了《苏州市第六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把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变成评价的组成部分。在对每一位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我们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专题作业、演讲比赛、校园辩论、研究性学习报告、体育与音乐表演、画展等方面进行多种评价,开展优秀生、特长生、学习之星、班级之星的评比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家长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开展评校评教活动,学校制定并实施了《苏州六中教师培养与管理工作条例》、《苏州六中七认真细则》、《苏州六中教研组工作考核办法》、《苏州六中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方案》、《苏州六中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方案》、《新教师导师制、“三年过三关”工作实施细则》等评价制度,用过程性、发展性指标去评价教师。

联系方式

地址:苏州市东北街132号

电话:0512-67284449

联系信箱:szd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