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教研正酣。在这收获的季节,我校教研团队齐聚博文楼,围绕数智赋能 “教 - 学 - 研” 的主题沙龙如约开启。大家在核心素养下创意思维培养等前沿教育理念的串联中深度对话。沈海泯校长、吴国平副校长及教学处主任马杰、王勇霞,主持参与这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研探索。
活动中,大家一起观摩了两节“精品课”的片段。
生物组李智勇组长介绍了魏小珍老师的实验课《探究与讨论血细胞与血浆的分析》。生物教研团队紧紧围绕国家精品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学情,科学规划教学设计,在课前资料准备、课中磨课总结直至课堂展示,大家齐心协力沉浸其中,以新思路,新理念精研新教法、新方法。
艺术组栗斌老师以少数民族极具代表性的异域风情,展示了《草原气魄》。美轮美奂的舞蹈艺术,扎实卓越的舞蹈功底,在课堂中高质量的展示了蒙古舞节奏明快,动作矫健之特色;描绘了蒙古族舞蹈的豪迈、自由和自然之美。

精品课的创作过程,本就是一次深刻的教学实践、研究与提升之旅。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此鼓励大家关注科技发展,思考未来方向。
关注科技发展,激发创新思维,必然离不开老师们对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引领。
高一(5)班乔心 高一(6)班 赵晗馨
物理组张菊芳组长展示了高一年级学生创作的科学视频。其中,周倩倩老师指导的《磁能生电谁知晓》以突破性说唱形式讲述电磁波发现史,从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再到人造卫星信号传播回地球,让同学们真切意识到电磁波在信号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课堂设计中,结合物理学家发现电磁波的重大回眸与电磁波在实际发展中的技术应用,让学生大胆创新相关实验,切身体会科学实践精神。
高一(5)班 丁翊舟 高一(8)班 汤恩宇 张苏涵
张菊芳指导的学生创作,完美展示了望远镜的发展史。从荷兰眼镜商偶然发现镜片组合奥秘,伽利略亲自研磨镜片、设计镜筒,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牛顿打磨出反射式镜体,告别“色差”桎梏,赫歇尔自制反射式望远镜发现天王星,巨型射电望远镜探测电磁波,中国“天眼”FAST应运而生……
地理组廖碧云组长介绍了从“十一”开启的学科节,3个有趣的地理探究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图绘山河,地理寻踪”; 第二个项目是“从“天圆地方”到球体证实——麦哲伦的航海大故事”。项目要求学生制作AI视频“麦哲伦航海大故事”,在故事中充分体现麦哲伦航海背景、航海路线;第三个项目是地理组的传统现场“观月”项目。近期,地理组围绕暑期高一年级”科学小论文撰写“,正在专题辅导优秀学生,以向全校师生做展示。
信息组朱丽敏组长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阐释了跨学科融合的概念。AI时代需要激发教育探索的新驱动,了解时代科技前沿新成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新思维,不仅让学生学会巧提问题,更要在实践环节中以“践”生“悟”,少教一点,多育一点,文理融合,跨学科协同发展。
图片来源:人大附中武迪老师案例分享《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与赋能学科教学的人大附中实践》
教研沙龙时间有限,思维火花碰撞无限。沈海泯校长结合各组展示,清晰呈现校科艺融创课程体系,学校近年将科普、科学、科技与各课程模块分类对应、分层递进。团队以真实 “问题链” 为驱动,AI 深度融入教学实践,推动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实现知识螺旋上升与素养连贯发展 —— 这份理性与科学精神,已成为六中人的思想精髓。教育为未来育才,六中人正以这份坚守,带学生观世界、探真理,帮他们塑造应对未来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