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育遇到AI |苏州市高中智慧美育教学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

春满姑苏,智启美育。2025年4月17日,由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苏州市第六中学承办的“AI赋能课堂 智慧创新美育”高中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圆满举行。全市近七十名美术教研员及教师代表齐聚苏州六中,共探人工智能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数字化时代美育创新发展。


图片 21.png


课堂展示
AI赋能教学新范式

《AI创意绘画》——昆山市巴城高级中学 黄宏

课程聚焦AI绘画工具应用,学生借助百度AI、即梦AI生成《赛博朋克山水》、《高中男生》等作品,通过案例分析、分组研讨辩证解析AI技术与传统绘画的互补关系,并延伸至“AI母亲节肖像”实践,深化技术伦理思考。


图片 2.png


黄老师寄语:“AI不是替代画笔,而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希望学生既能拥抱技术,更不忘思考艺术的本真。”

 

1.jpg

null


《图形日记里的创想力》——苏州市第六中学 高文静

以跨文化视角串联敦煌飞天、达芬奇手稿与超现实主义艺术,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运用简化、夸张、联想等手法进行图形日记创作,在“限时创作+元认知反思”中平衡艺术表现力与效率。

2.jpg

图片

图片

学生实践作品:图形日记

null


《中国叙事性美术作品的古今对话——从壁画到国潮IP》——吴江中学 顾霞

以“古人听我说系列AI视频”创设“与祝枝山对话”情境,从敦煌壁画《九色鹿》到国潮IP《黑神话·悟空》,解码千年叙事艺术基因;结合全国美展获奖连环画“进京作品”,诠释非遗文化的当代转译与匠人精神传承。


图片

图片

学生实践作品:“异时同图”分镜“连环画”


研讨聚焦
智慧美育新图景


课后研讨环节在市美术教研员范小虎老师的主持下有序展开。首先,开课老师们依次上台,深入剖析了本次课程展示的教学设计思路,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分享了课后总结与反思。


6.jpg


随后,来自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代表也积极发言,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开课老师的表现给予了精彩点评。


图片 17.png

高老师用多样的形式、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传递的美好期盼及奇思妙想,将超现实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核心特征融入到生活化、情感化的创作实践。课程以"问提链"为驱力,引导学生突破具象思维,鼓励学生用“图形日记”的方式记录日常,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表达,让学生完成从观察者到创作者的蜕变。

顾老师的课,以当下流行的AI视频为切入点,以时间线为轴.从不同时期作品的介绍与分享中了解作品蕴藏的故事性与时代性。 课程通过四个环节展开,以“叙事性”为线索,在分析叙事结构及时代背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艺术的时代适应性,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形成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 袁圆


图片 18.png

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我理解到AI赋能的高中美术课程,本质上是以艺术素养为根基、数字技术为桥梁、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它既要保留传统美术对审美感知、情感表达和文化理解的追求,又需培养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工具运用能力、媒介批判思维和跨学科整合意识,最终实现“艺术育人”与“技术赋能”的平衡。  

——新区一中 张泓


图片 19.png

《AI创意绘画》一课突出当下美育的数智性。AI绘画作为热点话题,巧妙引入美术课堂。优点是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生活、工具演示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辩证理解AI绘画与传统绘画关系将高度升华。《中国叙事性艺术的古今对话》是一节出色的大美育课堂。课程以单元结构式推进,内容丰富系统,示例贴近学生视角和当下热点,使得学生兴趣度浓厚。根植传统文化与民族基因,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从自身创作案例分享,用画笔传承文化基因。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顾倩婷


专家引领
教学范式新变革


活动特别邀请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张一驰老师作《AI赋能智慧课堂教学新生态实践研究》专题讲座。张老师通过星海学校的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AI技术在教学资源开发、AI智慧课堂内核、个性化学习支持、艺术评价创新等维度的应用策略,提出“技术适性化、创作协同化、素养可视化”的智慧美育实施框架,为与会者带来深刻启发。


图片 20.png


总结展望
构建数字美育新生态
图片
图片

苏州市美术教研员范小虎老师强调,AI技术应服务于审美素养与文化理解力的提升;苏州六中沈海泯校长总结提出:“数字技术将重塑美育时空边界,依托数字走向无限的育人空间,助力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


图片 22.png


本次研讨活动是苏州市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实践,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创新成果。未来,全市美术教育工作者将持续探索智能技术与美育实践的深度融合路径,构建“科技+艺术+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审美创造力的时代新人贡献苏州智慧。


图片 1.png

来源:艺教处

文字:高文静

编辑:朱丽敏

审核:党总支、校长室


联系方式

地址:苏州市东北街132号

电话:0512-67284449

联系信箱:szd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