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乃钊故居 以文载物助推艺术教育
老宅门上的“翰墨千秋”正好与六中的艺术教育相得益彰。 □记者姚永强摄
□苏州日报记者 陶冠群
走进苏州市第六中学,一处粉墙黛瓦的古建筑屹立于校园西部,为这座以艺术特色闻名的学校平添几分雅致。这处老宅就是许乃钊故居。
《苏州市志》 将老宅归类为庭院
在《苏州市志》(1995年版)关于园林名胜的章节中,把东北街上的这处老宅归类为比小型园林更小一些的庭院,并称“传为清尚书、巡抚许宅,80年代调查时庭院已毁”。此外,《苏州市志》中关于许宅还有这样的记载:(中路)第三进的大厅,面阔三间,宽13.5米,进深10.8米,颇有气势。扁作梁,无雕饰,前置船棚轩。青石鼓墩浅刻。厅前踏跺3级,院中广玉兰胸径达1米。西路以第二进花厅最精,前后船棚轩,扁作梁,雕花落地长窗。西边路楼厅前有道光五年(1825)砖雕门楼。
据史料记载,许乃钊是浙江钱塘人,历任河南、广东学政。咸丰三年,许乃钊任江苏巡抚,兼“江南大营”帮办,在苏松一带命令减轻税收,设立难民局,安置难民,并创设以捐代赋方法,得到百姓的拥护。同年秋,上海小刀会起义,他调兵前往镇压。次年,因为劳师无功而被革职。咸丰七年,许乃钊又以三品顶戴的头衔帮办江南军务。咸丰十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克常州、苏州,他再度被革职回籍,后因病去世。
艺术教育 为其注入文化内涵
许乃钊故居东路和中路的几进房子都在六中校园内,东路作为六中的行政办公区在使用,中路则设有校史馆和文化艺术教学活动及才艺展示区,包括艺术专用教室、名师工作室、美术展示厅、艺术文化走廊、艺术教研中心等功能用房。“老宅不只是空荡荡、没有生命的建筑,而是要注入文化内涵让它活起来”,苏州市第六中学校长董彬说,这与六中的艺术特色相契合,本着以文载物的原则,校方力图在合理使用中体现老宅价值,挖掘其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发掘其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
老宅档案
许乃钊故居位于东北街上,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这座老宅始建于明代,相传曾为清咸丰年间就任江苏巡抚的许乃钊的宅第。大宅坐北朝南,三路并列,中路共有五进,而东、西两路院落此起彼伏,气韵相连,是一片大型的住宅建筑群,其建筑格局在当时的江南民居中十分典型,具有相当的保护价值。目前,许乃钊故居的中路和东路在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园内,为该校所用,西路的产权则属于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许乃钊故居这样的老宅要继续使用,少不了得精心地维护。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六中曾对老宅进行过维护和装修。2006年,学校完成东路建筑的又一次维修,中路建筑也在2008年进行了大修,都请了专业的古建公司进行施工。不过,受资金等因素限制,中路紧临东北街的一进目前仍然荒着,小院里长着杂草,破败的样子与北面已修缮一新的几进房子形成鲜明对比。
许乃钊故居的西路建筑在六中西侧,中间有居民区及围墙相隔。西路建筑坐北朝南,共四进,内有轿厅、正厅、桂花厅、西花厅、荷花池、假山及多间附房。据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房管理处处长陈飚介绍,最后一户是在2010年夏天动迁的,动迁过程颇费周折。之后,结合解危工程,市住建局对该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西进东扩 校园管理与古建保护双赢
董彬校长告诉记者,随着六中艺术特色教育做大做强,有限的教学办公用房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作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和省内首个挂牌的艺术高级中学,六中的校园占地面积、艺术类专用教室的配备等都远没有达到省有关标准。另外,六中的学生来自五市七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住宿,而现有宿舍楼已不能满足需要。2010年,校方拆除了原有的艺术楼、实验楼,新建教学综合楼及学生宿舍楼,建成后能新增24间学生宿舍、近200个床位,但新建的宿舍区与此前在校外由原校办厂厂房改建而成的宿舍区之间只有一条狭长的通道,中间隔着东北街128号居民大院的部分建筑,无法直接连成一片,这样的限制使学校在管理上非常不便,每天晚自习下课需要安排多名教师护送100多名学生回宿舍区,投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而且,部分住宿生每天需要经过校外道路往返学校和宿舍,学生的交通安全也令人担忧。
董彬表示,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设想能将校园面积分别向东西方向拓展。一方面,如果能把许乃钊故居西路建筑及中间的三户民居合并进校园,将对满足学校艺术专业教学及办公用房需要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届时许乃钊故居完整的三路古建筑也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好地保护和使用。另一方面,如果能将学校东南侧与校外学生宿舍区之间所隔的居民大院北侧的4户居民建筑并入六中校园,就能使校内外两个学生宿舍区连成一片,对住校生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校方正准备向有关部门提交这个西进东扩的方案。
摘自2011.11.30《苏州日报》